经常能看到有关这个问题的讨论,在一些文章中,国外的高层贫民窟案例被引用作为判例,但我并不认为未来我国的高层也会发展至此。
我国虽然具备庞大数量的高层建筑,以及可形成贫民窟的隐患条件,但也有足够的条件证明未来高层不会有这样的发展,具体原因有三。
第一,在2002年联合国人居署结合各国的情况给贫民窟下了一个定义,即:
如果一个居住区内缺乏足够的饮用水、卫生设施、安全的租约、稳固的房屋,以及足够的住房面积这五项指标中的任何一项,就可以被定义为贫民窟。
在这个定义下,其实可以发现,中国是不存在贫民窟的。虽然某些方面中国的城中村与国外的贫民窟存在着一定的相似度,但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。
比如中国的城中村都是家家户户通水通电的,区域形态上虽然看起来杂乱,但土地有归属,国外的贫民窟非法占有土地进行私撘乱建,而国内村民是有合法权利使用土地的。
第二,中国的社会制度下,不会有贫民窟的出现。
国外贫民窟人口存在大量无就业的贫困人员,且政府对于此类人口居住的贫民窟多处于三不管态度,从而滋长了这些区域的恶势,而中国城中村中聚集的人口,多数是有职业的外来流动人员,且中国政府对于城中村,也一直都在不遗余力的改造和发展,在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下,其实是很难出现标准意义上的贫民窟。
第三,贫民窟的人口结构不完全适合高层住宅。
我研究了一些贫民窟的案例,发现在很多贫民窟中,老弱病残的人口比例非常高,需要攀爬的高层建筑并不是非常合适的居所。
比如日本一处旧称“ 釜ヶ崎 - Kamagasaki ”的贫民窟,聚集了 4 万左右人口,其中包括 9000 以上的无家可归者,他们当中 85% 以上都是中高龄单身男子。
国内也有一些城市角落的调查研究,显示在贫民聚集区有高比例的老龄化人口、残疾者,高楼的攀爬条件首先就限制了这类群的居住。
我们也可以更直接的通过很多贫民窟的形态来发现,世界上大多数存在的贫民窟都是低矮密集的窝棚,甚至很多贫民,是直接把窝棚搭建在市中心的街边巷尾。因为这样更方便生活。
所以,在高层住宅的发展方面,大家不必过于忧虑,因为“贫民窟”的话题在国内大概率算个伪命题,。
但我也建议在住宅的选择上,大家优先选择多层和小高层社区,因为高层社区普遍容积率高,居住人口稠密会导致公共设施损耗加快,从而影响居住舒适和房屋价值。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