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100多万的房子,20几万都交给了公摊面积。”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抱怨。
即便如此,买房子要承担公摊面积,已经是默认的规则,即使有人怀疑公摊摊到的面积是否真实,也会因为公摊测量无从下手,而成为徒增的烦恼。
这不,两会上有政协代表提议取消公摊面积,这让购房者不由得前思后想:
公摊不取消,从自己的长期投入上看,契税、物业费、取暖费、甚至二手买卖的增值税都是按照包含公摊面积的建面来收的,确实增加了费用支出。而如果取消了,自己利益就不会受到损失吗?真是让人左右为难。
公摊面积不透明,购房者有多担心?
1、没法测量
摊多少都是开发商说了算。楼盘在销售前都会找测绘公司进行实地测量,开发商拿到了测绘报告才能去办证,可如果两方心照不宣在报告上把公摊多写那么一点,购房者怎么会知道呢?只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为此埋单。
2、重复收费
就算测绘报告没有问题,购房者也不知道那些地方是被划作公摊的。公摊的划分没有统一标准,那么哪部分是否算作公摊,开发商是可以钻空子的。比如,把消防应急场所化作公摊区域,先收了你公摊的钱,之后开发商又把它改成车位卖给你,收了你车位的钱。
3、不合理收费
如果物业公司的经营面积在大家的公摊面积里,那这部分公摊收的物业费、取暖费,物业公司也应该缴纳。还包括精装房的装修款,也是按照建面收费,这样的问题不胜枚举。
4、公摊部分的收益要给谁
由公摊面积带来的收入,包括电梯间的广告收入、车位的租金收入等,通常是不分给业主的,那这部分收益又到物业手里。
5、买期房等于“开盲盒”
买过期房的业主都知道,合同上不会告知期房的公摊面积,那么实际的得房率是多少在买下房子时是未知的。买房子成了“开盲盒”,业主怎么会不担心。
取消公摊,购房者还是担心
1、涨价
有公摊面积的房子,能保持现有的价格,因为现有价格是在总面积计入了公摊后折算过的,只改变计价方式是不能改变总价的。想改变价格水平看的是人口结构土地供应和产业结构和政策走向,这些才是关键。
所以在取消公摊的过程中,物业费要涨、房价也要涨,很有可能让开发商钻了空子,有了抬高价格的理由。
2、居住品质下降
那么取消公摊还可能有相反的另一种后果,对于公摊本身,公摊越高居住环境就越好,如果完全取消公摊,那谁会在乎公共部分呢?楼梯间会不会变窄呢,电梯会不会消失呢?入户大堂会不会取消呢?如果矫枉过正,走了极端,会导致居住的品质和舒适度大打折扣。
3、取消公摊面积会不会让已经买房的人资产缩水,虽然大家对房价过高诟病不已,但目前大多数人都处在有房状态。如果公摊取消了,房屋面积随之减少,手里的房产是不是就贬值了呢?
让公摊透明可以顺势而为
1、买方市场下居住品质为王
过去十几年之间房地产是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,从供应到金融再到建筑部门都在配合房地产发展。当时城镇化率较低,涌入城市的人口逐年攀升,大量的买房需求,使开发商在卖方市场上占据了上风。而由公摊引起的商民矛盾始终存在。
公摊的背后是产权分割的演进历程。当年一栋房子是一个产权,普通人根本买不起房,因为公共区域无法划分。而公摊创造性地出现,房子从按栋按层卖变成了按户卖,购房门槛降低后,普通人也能有自己的产权,再不必租房。
当下社会,公摊依旧发挥着它的作用,而人们期待的公开透明似乎也迎来了新的契机。
现在城镇化率已经由20%发展到了62%,从供应关系来看,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已经来了。再说政策,房住不炒政策明确,住建部重申“不把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工具和手段”的原则。所以房地产市场中的竞争是开发商之间的竞争,现在正是拼产品拼品质,更要以诚信树品牌口碑。
来自宁夏的政协委员提出取消公摊,将实际成本核算到实用面积中,正是顺势而为。
“不再向公摊妥协,既要保障居住品质不会降,还要防止涨价,所以直接把公摊取消是不能彻底解决问题的,那么最好的落实方式是什么呢?”
2、方式创新 平衡各方矛盾
比如四川重庆2002年出台的政策,其中明确规定,商品房的现售和预售要以套内面积为计价标准,商品房的单价要同时用套内面积和建筑面积两个维度计算,并同时公示。你去买房时销售会提供给你两种单价,把建面单价作为参数,这样就能更直观地比较两者的差价并做出选择了。
同样的道理,对于二手房来说,公摊面积不计入房屋总面积,只是按套内面积调整单价,房子的总价其实变化不大,更不会影响已经买房人的实际财富。
取消公摊的初衷,只是想让购房成本能更透明,让公摊变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。开发商应该把分摊了哪些的部分、公摊的比例、公摊的合理性等等明确告知购房者,而这些都是购房者本该享有的权利。
与此同时,如果用套内面积代替建筑面积计价能够实现,国家对房地产市场数据的统计也会更加科学,把公摊面积的水分挤出去,也为征收房地产税创造更有利的条件。
改变商品房的计价依据必然牵一发而动全身,公摊公开透明如果能够分步实施,逐步落实,相信公摊面积的矛盾一定会迎刃而解。
相关推荐